詳情
方城“三賢山金頂”面向海內外重金征集楹聯
2012年3月22日,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為道教名山三賢山題寫的“三賢山金頂”匾額在山頂掛牌,市民族宗教局、方城縣民族宗教局、廣陽鎮人民政府的有關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。從此,三賢山這座千年道觀又添新名片。從即日起至6月10日,“三賢山金頂”面向海內外征集楹聯。特等獎將獲得由“楊清型益姆膏”提供的獎金一萬元。
光武帝劉秀在此獲救賜山名為“三賢山”
三賢山位于方城縣廣陽鎮北六公里。三賢山山頂有三座峰,中間的主峰最高,就像一個人頭,左右兩峰猶如兩個肩膀,整座山似一個儒雅賢人端坐。山頂隱約可見的道觀,即是三賢山金頂。
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”三賢山金頂作為道教圣地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。據記載,此山原名為三尖山,世代黎民百姓在此祭拜堯舜禹。“三賢山”山名則為漢光武帝劉秀所賜。相傳王莽追殺劉秀,劉秀逃至三尖山下,筋疲力盡,正在危急時刻,卻見三位賢士飄然而至,把劉秀救回住處,劉秀得以脫險。光武帝劉秀成就霸業后,為感謝三位隱士救命之恩,封三人為“三賢”,這三位賢士是魏伯陽、閆子齡、燕子奇,賜三尖山為“三賢山”,并在山上修建行宮式道觀一座,三賢山從此名聞天下。
乾隆皇帝游“三賢”賜聯賜金修道觀
據《方城民俗志》記載:乾隆皇帝崇尚賢人,第二次下江南時,往返皆蒞臨三賢山。三賢山頂三座山峰,突兀陡峭,曲徑通幽。山下,原野平疇,山巔,白云片片。臨山覽勝,乾隆皇帝觸景生情,御賜楹聯一副:“出南頂越萬峰惟悅此地,還西淮居三賢獨樂得天”,橫批“伏牛圣觀”,并撥重金修繕三賢山道觀。清道光、咸豐年間官府曾多次修繕,此后三賢山名聲日益遠播,成為豫南著名的道家圣地。
“文革”時期道觀被毀楊清型執著修金頂
三賢山金頂歷史上主建筑有30余間。這座道觀在“文革”破“四舊”時被拆毀,山上的道人被驅趕下山。當時,目睹三賢山金頂道觀被毀于一旦,年輕的道人楊泰山(俗名楊清型)扼腕長嘆,從此,他在山下當了鄉村醫生,熬制益姆膏,治病救人,同時,他暗暗發下宏愿,有朝一日重修三賢山金頂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宗教政策得以落實。1986年,在三賢山原道長李宗海的支持下,在山腳下石坪建起新道觀,現有廟宇:三清殿、包公殿、奶奶殿、祖師殿、藥王殿、財神殿等。
1992年,楊清型又在三賢山山頂原觀遺址處重建起金頂,有祖師殿、三官殿、老君殿、奶奶殿、藥王殿、財神殿、三清殿、玉皇殿等,現有建筑80余間。
1989年、1998年,兩處道觀先后被方城縣人民政府依法登記開放。廣陽鎮黨委、政府為開發這里的旅游資源,為兩觀修通了“村村通”道路,如今三賢山金頂與石坪新觀之間有幽徑相連,路上松竹掩映、詩情畫意。
任法融題寫“三賢山金頂”“金頂”面向海內外征聯
3月22日,由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為道教名山三賢山題寫的“三賢山金頂”匾額在山頂掛牌。從此,三賢山,這座千年道觀又添新名片。從即日起至6月10日,“三賢山金頂”重金面向海內外征集楹聯。
征集的第一副楹聯為“三賢山金頂”楹聯,上下聯字數在40字以內。
征集的第二副楹聯為幾百年來無人對出的絕聯。山頂的三官殿內原來有一副石刻對聯,為明代所刻。上聯為“三賢山,三官爺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三座泥胎,迎來四方香火、八方朝拜,豈不怪哉”,風趣、幽默、飽含哲理,引人思考,被譽為絕聯。留一塊空白石板求下聯,然而數百年來,一直無人能夠對出。
征聯時間從即日起至6月10日,兩副對聯的特等獎各為一名,均將獲得由“楊清型益姆膏”提供的獎金一萬元。
兩副對聯的一等獎各為一名,均將獲得由“楊清型益姆膏”提供的獎金六千元。
兩副對聯的二等獎各為兩名,均將獲得由“楊清型益姆膏”提供的獎金三千元。
兩副對聯的三等獎各為三名,均將獲得由“楊清型益姆膏”提供的獎金一千元。
兩副對聯的優秀獎各為五名,均將獲得由“楊清型益姆膏”提供的“益姆膏”兩瓶。
上一新聞:三賢山金頂”面向海內外征聯揭曉
下一新聞:媒體采風